1PD-1和PD-L1单抗:免疫治疗的两大门派如果把癌症的免疫治疗比做「江湖」,那么江湖上就有两大门派:PD-1和PD-L1。如今吃个早餐,都会出现「喝粥」和「喝奶」两派的争斗,面对癌症免疫治疗这样一个重要的领域,很多人会关心这样一个问题:PD-1和PD-L1谁是武当,谁是少林?到底哪家强?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PD-1和PD-L1。T细胞依靠表面的「T细胞受体」,识别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并杀死癌细胞。但是,如果癌细胞有PD-L1,就可以结合T细胞表面的PD-1,达到「麻醉」T细胞的效果,让T细胞不能捕杀癌细胞。PD-1单抗和PD-L1单抗,是用来进行癌症免疫治疗的药物,可以分别结合并封闭PD-1和PD-L1,从而解除T细胞的「麻醉」。T细胞又可以继续捕杀癌细胞。PD-1和PD-L1单抗虽属两个门派,但关系还是比较近的。其实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还有其他门派,比如CTLA-4单抗,但不像PD-1和PD-L1这两支门派发展得枝叶茂盛。目前全球正式成为药物的,已经有7个PD-1单抗和3个PD-L1单抗,其中有4个PD-1单抗来自中国。PD-1和PD-L1到底哪家强?我们来看看两大门派的表现吧。2「PD-L1派」的效果阿替利珠单抗是抗PD-L1抗体。年12月,阿替利珠单抗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晚期非鳞NSCLC的一线治疗。支持阿替利珠单抗获批的数据,来自IMpower临床试验。IMpower总共有3个治疗组,包括A组(阿替利珠单抗+化疗组),B组(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化疗组),和C组(贝伐珠单抗+化疗组)。贝伐珠单抗是抗VEGF抗体药,化疗使用的是紫杉醇和卡铂两个化疗药物。在此之前,C组方案是这类患者的标准治疗。根据IMpower当时公布的结果,B组比C组显示出治疗优势,FDA批准的也是B组治疗方案,即在贝伐珠单抗+化疗的基础上,再添加阿替利珠单抗。但是,大家其实更关心的,是更常用的三药联合方案,即阿替利珠单抗+两个化疗药物,能否战胜标准治疗?这个疑问到最近才有答案。在今年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IMpower临床试验的最终分析结果终于获得公布。(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年会是在线会议。)根据所公布的结果,A组总生存(OS)中位数为19个月,B组为19.5个月,C组为14.7个月,虽然A组和B组都高于C组,但是A组与C组之间并没有统计学的差异。(图:IMpower数据,来自AACR,Socinskietal)这意味「阿替利珠单抗+化疗」未能战胜标准治疗,需要同时使用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和两种化疗药物(紫杉醇和卡铂)的四联疗法。使用这个四联豪华疗法,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20%,总生存提高了4.8个月。在FDA批准的适应症中,没有对PD-L1的表达做出要求,但是目前IMpower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在PD-L1有表达的人群中,阿替利珠单抗联合疗法才能显出更好的优势。在另外一个临床试验中(IMpower),尝试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赛+卡铂作为非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但是未能取得成功,没有显示出比单独使用化疗有更显著的OS优势[1]。以上是非鳞癌NSCLC的适应症。阿替利珠也对鳞癌进行了冲击,在IMpower临床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白蛋白紫杉醇+卡铂)对晚期非小细胞鳞癌患者进行一线治疗,但是很可惜,没有显示出比化疗有明显的OS优势[2]。与化疗断舍离,阿替利珠也尝试过单药治疗,希望能成为PD-L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但是,IMpower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只有在PD-L1高表达的患者中,阿替利珠才能显示出明显优势[3]。目前该适应症尚未获得正式批准。总体上来说,PD-L1抗体联合化疗的结果不是很理想。因为PD-L1抗体识别的是PD-L1,所以无论是单用还是联用,只有在PD-L1高表达的患者效果比较明显。PD-L1派中除了罗氏的阿替利珠单抗,AZ的度伐利尤单抗也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领域进行了探索,但是在MYSTIC研究中采用度伐利尤单抗单药一线治疗,得到阴性结果,在复发或转移型头颈鳞癌中,度伐利尤单抗也铂类化疗后二线使用的临床研究中失败。阿维单抗(avelumab),也在晚期胃癌中开展的临床试验失败。当然,PD-L1派还是有一些亮点,比如度伐利尤单抗获得了批准,用于不可手术切除的3期非小细胞肺癌,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也获批用于小细胞肺癌、三阴性乳腺癌。3「PD-1派」的效果PD-1派的代表是K药。对于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K药的适应症不但覆盖了鳞癌、非鳞癌,而且对于PD-L1阳性的患者,K药还可以单独使用,不需要与化疗联用。K药作为单独使用的时候,只需要患者有PD-L1表达就行,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不像PD-L1抗体阿替利珠那样,需要PD-L1表达量很高。在K药的KEYNOTE-临床研究中,对于PD-L1≥1%的患者,K药一线单用要显著优于化疗,患者OS由单纯化疗的12.1个月提升到16.7个月,降低患者死亡风险19%。KEYNOTE-临床试验KM总生存曲线(数据来自文献9)年9月,K药单药一线治疗NSCLC的适应症已经在中国获得批准,适用于PD-L1阳性(TPS≥1%)、无EGFR/ALK1驱动突变的晚期患者。对于PD-L1没有表达的患者,K药必须与化疗联用。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KEYNOTE-G、KEYNOTE-和KEYNOTE-的汇总分析提示,对于PD-L1阴性的患者采用K药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生存。无PD-L1表达患者KM总生存曲线(来自WCLCDr.Borghaei等报告)如果患者的亚型是鳞癌,K药可以与白蛋白紫杉醇+卡铂联用,也可以与紫杉醇+卡铂联用。KEYNOTE-临床研究显示,与化疗相比,联用K药后患者死亡风险降低36%,中位OS从11.3个月提高到15.9个月[4]。对于非鳞癌,K药可以与培美曲塞+含铂化疗联用。KEYNOTE-临床研究显示,与化疗相比,K药联合化疗取得成功,患者死亡风险降低44%,中位OS从10.7个月提高到22个月[5]。在年WCLC上,同时报道的还有卡瑞利珠单抗的3期临床研究。卡瑞利珠是一个本土制造的PD-1单抗,已经获批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肝细胞癌等适应症。卡瑞利珠单抗IC50、EC50更低,活性更强,同时卡瑞利珠单抗在人体中的PD-1受体占有率高,单次给药后第22天仍超过95%。卡瑞利珠单抗在血浆中半衰期短仅5.5天,可能减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即使发生也更易恢复。WCLC上所报道的,是对晚期非鳞NSCLC的一线治疗临床试验。无进展生存(PFS)是该临床研究的主要终点,对试验结果的中期数据分析表明,与化疗(卡铂+培美曲赛)相比,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显示出了明显的临床获益:化疗组中位PFS为8.3个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提高到了11.3个月,疾病进展风险减少了39%,差异显著(p=0.)。(图:卡瑞利珠单抗数据,来自WCLC,周彩存教授报告)对于其他指标,卡瑞利珠联合化疗组也显示出更高的客观缓解率(60.0%vs.39.1%,p0.),更长的总生存(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0.9月,p=0.)。目前的临床结果表明,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卡铂安全性可接受,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问题,该方案有望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用于EGFR/ALK野生型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卡瑞利珠单抗肺癌适应症已于年9月获得优先审评资格,预计今年能够获批。除了肺癌领域,在晚期肝癌上,卡瑞利珠单抗已经成为国内唯一获批适应症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于晚期胃癌,O药在ATTRACTION-2临床试验中获得成功,已获批适应症。在头颈鳞癌中,K药、O药也都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成功,已获批适应症。4「PD-1派」的优势,可能源于能同时封闭PD-L1和PD-L2要严格地评判出优劣,理论上需要进行头对头的临床试验。在没有这个数据的情况下,只有以化疗的效果作为参照,比较PD-1单抗和PD-L1单抗的相对优势。同样用于治疗非鳞NSCLC,比较K药和阿替利珠单抗,可以看出K药的死亡风险降低更多,中位OS的延长也更长。在江湖上比武、争高下,需要比试不同的科目。如今比较「PD-1派」和「PD-L1派」,非小细胞肺癌只是一个科目,对于其他的癌症,「PD-1派」是否也有优势呢?有一个发表在医学杂志《JAMA肿瘤学》上的荟萃分析,收集了19个随机、有对照的临床试验,涉及胃癌、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等癌症,共有例患者。对这些临床结果,医院王洁教授团队采用了首创的「镜像法则」,进行配对比较,结果发现PD-1单抗比PD-L1单抗有优势,OS和PFS的改善更明显,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6]。此外,研发O药的BMS公司,在早期时手里既有PD-1单抗,也有PD-L1单抗,同时在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黑色素瘤等患者中进行了两个大型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发现PD-L1单抗效果不理想,治疗后一般只能获得6%~17%的客观缓解率,但PD-1单抗O药却可以达到20%~25%[7,8]。基于临床试验的结果,BMS放弃了「PD-L1派」,选择继续推进更有优势的O药,成为第一款获得批准的PD-1单抗药物。一个临床研究失利了,可能与研究方案的设计,以及这个药物本身的特性有关,但如果一系列研究都不顺利,则有可能是这个靶点的选择有问题。这就像江湖里,如果一个徒弟不行,也许是学艺不精,也可能是对手太厉害;如果几个徒弟都技不如人,那说明这个门派的武功修为平平。PD-L1中除了有阿替利珠单抗,还有度伐利尤单抗(I药)。但是在一线单药治疗NSCLC的MYSTIC临床研究中,I药也失利了,即使在PD-L1≥25%的患者中,也未能战胜化疗。反观PD-1门派,除了K药取得了一系列的阳性结果外,国内自主研发的卡瑞利珠单抗一线联合化疗在非鳞癌中取得了成功,信迪利单抗和替雷利珠单抗也都宣布,在一线联合化疗的III期临床研究中,分别在非鳞癌和鳞癌中获得了阳性结果。这就说明PD-1抗体可能在作用机制上要强于PD-L1抗体。如果说「PD-1派」有一定的优势,会是什么原因所导致呢?从名字上,吃瓜群众以为PD-1只会一心一意地结合PD-L1。呵呵,别傻了,其实PD-1也会结合PD-L2。癌细胞可一点不傻,除了表达PD-L1,也会表达PD-L2。所以,如果只是使用PD-L1单抗来进行治疗,PD-L1是被封闭了,但癌细胞还是可以通过PD-L2来「麻醉」T细胞。相比之下,如果使用PD-1抗体,直接把PD-1封闭住,不管是PD-L1,PD-L2,还是「黑眼圈」PD-1,全都能搞定。这样听上去,「PD-1派」比较刚,感觉属于少林,而「PD-L1派」有点儿「柔」,只是与PD-L1进行太极推手,属于武当。有人可能会疑问,为什么不同的门派,一定要分一个高下?咱们似乎把癌症的治疗说成了江湖故事,但是癌症治疗绝对不是茶余饭后的说书,对于患者来说,尤其是晚期的患者,必须在治疗的黄金时期内选择最有效、最合适的治疗,无法先听一个段子,等感觉不过瘾,又再听一个。有人还会疑问,管它什么高下,既然癌症是共同的敌人,为什么不能像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那样,PD-1和PD-L1单抗一起上呢?这两种抗体分别封闭PD-1和PD-L1,同时一起上,效果岂不是会更好吗?癌症治疗还真不是江湖上斗殴,不能凭着人多势众进行人海战术。且不说药物的价格,如果把几种药物合在一起,副作用可能就会受不了。所以,到底能不能联用,不能根据只靠某种理论或者作用机制来指导,需要通过正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正如阿替利珠单抗,到底与哪种化疗联合,也得通过临床研究来给出说法。从目前的结果看,在许多重要癌种中,以K药、卡瑞利珠单抗为代表的「PD-1」派,显然占了上风,尤其是对NSCLC的一线治疗。其他的PD-1单抗,能否同样显出满意的治疗效果?还需要看未来临床试验的具体数据。希望「PD-1」派涌现出更多「狠角色」,更多的适应症获得批准,让患者获得更多的选择。(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研究领域:癌症的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策划:GoEun投稿及合作:yinqihangdxy.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oikv.com//mjcczz/12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