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doctorofFujian

第34期

神经内科医生:岳增昌

十年前,研究生刚毕业的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千里医院,从此我扎根闽东大地,兢兢业业投入医疗工作。时光流转,在工作经验不断充实的同时,我逐渐熟悉了闽东的风土人情和方言,这里已然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我生长在山东省沂蒙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被父母带到邻村的赤脚医生那里看病。印象中,那是一位严肃而又不失慈祥的长者,对待病人认真负责,在十里八乡享有盛名。从小耳濡目染受他的影响,加上父母鼓励,我立下了学医的志向。

大学读书期间,外公突然罹患脑中风瘫痪在床,饱受疾病折磨。医院治疗多日,效果都不好。我至今仍记得探望他时的情形:他挣扎着从床上坐起,紧紧抓着我的手,虽然讲不了话,但目光里满是期待。而当时作为医学生的我,却给不了他什么帮助,心里充满了自责。没过多久,外公就因为感染并发症去世了。这件事,驱使我毕业考研并坚定选择了神经内科专业。

研究生阶段我师从中国循证医学主要创始人、著名神经病学专家刘鸣教授。同医院接受了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面对国内脑血管病诊治不规范的现状,刘老师借鉴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主持编写了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第一、二部防治指南,医院脑血管病诊疗水平作用很大。导师高尚谦虚的品格、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对我影响非常深。从她那里,我学到了“质疑”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盲从权威和教科书,而是通过认真查证,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尽量给出恰当的诊治。读书时光,物质虽贫寒但精神充实。感恩求学路上遇到许多像刘鸣教授这样的好老师,使我从入门开始就能踏实成长。

医院参加工作后,有幸在众多前辈同事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感谢科室领导对年轻医生的包容和培养,大家敢于坚持“不唯书、不唯上”,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中思辩、进步。十年一路走来,工作苦累虽不消说,但也获益良多。

记得几年前接诊过的一位中年大叔。病人当时因为四肢末端无力伴肌肉萎缩来院,医院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也就是俗称的“渐冻人”。作为专科医生都会知道,运动神经元病的预后很不乐观,预期寿命往往只有几年。病人及家属考虑留在上海也没什么好办法,医院支持治疗。当时接诊的时候,这位大叔情绪低落,对医务人员非常抵触,家属态度也很不友好。作为主管医生心理压力很大。“我手脚萎缩、下不了床,慢慢死掉倒也罢了,为什么要让我手脚这么痛,小便也拉不出来?你们当的什么医生,就不能让人舒服一点?!”病人一句抱怨的话,引起我的警觉。运动神经元病,顾名思义,是单纯累及运动神经细胞的退行性疾病,怎么会出现手脚痛和小便障碍呢?虽然查阅文献发现有个别病人可以出现感觉障碍和二便障碍,但很少见。运动神经元病属于罕见病,而当患者以罕见病的罕见表现为突出症状时,就不由得让人怀疑:医院的诊断是错误的?接下来给病人做了仔细的专科查体,证实了自己的判断:患者存在感觉障碍和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没有病理征,应该是小纤维受累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后来我们积极动员病人做了神经活检,医院行基因检测,确诊为“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该病也属于神经科罕见病,但预后比前者要好。“运动神经元病”的帽子被摘掉后,患者和家属慢慢乐观起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也变友善了。从此我们之间保持着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从这件事中我也收获了满满的职业自豪感。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特鲁多医生沉甸甸的名言,揭示了医学的局限性,很能引起神经内科医生的共鸣。人类一半以上的遗传病和疑难罕见病均累及神经系统,就算是经验非常丰富的神经科专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平台,也只能对其中一部分做出诊断,而治疗上更是乏善可陈。即便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效果也往往不甚理想。比如神经科经常碰到的进展型卒中:发病1天以内轻偏瘫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入院,我们按照指南,积极用上了双联抗血小板、强化他汀降脂等治疗措施,可是接下来几天,还是眼睁睁地看着患者肢体瘫痪不断加重。面对患者的痛苦、家属的不理解,作为主管医生的我们,内心深感无奈和愧疚。这种场景,也时常让我回忆起外公中风卧床时那期待的眼神。为什么到了21世纪的今天,脑血管病治疗还是让神经科医生捉襟见肘呢?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不见得完全是一件坏事,正是不完美的治疗现状,才不断激励着我们以及未来才俊们积极钻研新技术,推动更好的治疗手段早日问世,改善卒中患者预后。

幸好,“有时是治愈”。随着医学的进步,病人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的机会越来越多。临床工作中也总有鼓舞人心的时候。有一个患者至今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个60岁出头的阿姨,因为“头痛半年余”来诊,患者半年来双侧额顶部剧烈头痛,症状持续,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她四处求医,做了不少检查,也吃了很多药物,但诊断一直不明确,症状也没有缓解。查体除了消瘦、轻度贫血貌以外,没有特殊异常发现。外院的头颅MRI检查也大致正常。头痛的诊治往往让神经科医生很“头痛”。看着患者痛苦的样子,我非常想帮助她,但绞尽脑汁,仍一筹莫展。结合临床表现及辅查,基本排除了肿瘤、感染、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可能,还有什么”凶手”躲在背后,造成剧烈的慢性头痛呢?当天晚上回家我带着疑问翻起了厚厚的专业书。思考和检索碰撞的结果,一个并不陌生的疾病闪现出来:颞动脉炎。没错,老年女性,剧烈头痛,伴消瘦和贫血,颞动脉炎是很值得考虑的。第二天,又从患者那里追问到一个重要病史:她经常吃饭时感到两颊酸痛无力,而这正是颞动脉炎的特征表现。我立即让患者采血查了血沉,结果异常升高,进一步支持了诊断。颞动脉炎的治疗不难,就是激素抗炎。随后我评估了下她的身体状况,开了些口服强的松片给她服用。没想到几天后,患者的剧烈头痛戏剧性地消失了。病人和家属非常感激。几毛钱的激素,竟然解除了困扰患者半年的病痛,这给了我巨大的职业成就感。也使我深刻领悟到:医生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同时要不断充实知识储备,在遇到具体病例时还要保持敏感善思的头脑;德与技高度结合,才能真正造福患者。

科主任郑建明博士曾经说过:“方圆百里人口百万的闽东地区,能掌握神经科知识的医生就我们几十个人,肩负守卫一方百姓大脑健康的重任,我们这些专科医生要有使命感,工作不能懈怠。”越思量这些话,越觉得我所从事职业的神圣。感谢闽东这片热土给我的滋养,感谢多年来师长和同事对我的教育,尤其要感谢这些年遇到的患者,他们是我工作中最大的良师,帮助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医学生,成长为拥有较多临床经验的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医道惟精,我将坚持不断完善自己,做一名尽职尽责的好医生。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

平凡的医者讲述不平凡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闽东医者请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ikv.com//mjccyy/107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