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019/5774579.html

1母猪常见繁殖障碍性病毒病

1.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猪蓝耳病,是由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以母猪繁殖障碍(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仔猪呼吸道症状以及断奶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

猪是该病的唯一天然宿主,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野猪也有自然感染的现象。各年龄段的猪只均易感,其中妊娠母猪和仔猪最为易感。猪蓝耳病主要传染源还是PRRSV的感染猪。带毒猪可以通过其唾液、鼻分泌物、精液、粪尿以及乳汁等方式向外排毒。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口咽分泌物,考虑猪的生活习性,唾液的传播作用不可忽视。鼻腔、口腔、腹腔、静脉、阴道或子宫内接种均可造成感染,通过鼻腔内接种PRRSV可复制本病。在猪群体水平上,病毒是否继续传播取决于猪群的结构和管理。即便是封闭的繁殖猪群,病毒也可能在断奶猪中循环传播,并在3~6周龄前后因初乳抗体消失而发病。现已证实,PRRSV可通过气雾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解释了较远距离隔离区域间PRRS的发生,进一步说明了PRRSV的高度传播性。

怀孕母猪感染该病后表现发热,全身发紫,尤其外来品种更为明显,嗜睡;继而发生早产、流产,流产率近%;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症状。2~3周后母猪开始康复,再次配种后,配怀率可降低50%,发情推迟。流产出生的胎儿中,有正常胎儿,也有死胎,死胎往往在子宫中已经死亡数天,颜色呈棕色,部分自溶,身体外周包裹黏稠的一层胎粪、血液和羊水的混合物。种公猪感染PRRSV后表现厌食、嗜睡、发热、呼吸异常、精液质量下降,部分患猪病程稍长,出现贫血、黄染、精液数量减少,精子活力低,畸形精子比例偏大等问题。

猪蓝耳病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3种类型:

1)急性型。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及间情期延长或不孕等。妊娠后期(~d),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胎可达25%,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

2)慢性型。这是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3)亚临床型。有3个诊断指标:第一,猪群中8%以上的母猪流产或早产;第二,分娩出20%的死胎;第三,出生后25%以上的仔猪在1周内死亡。

以上3个指标中存在2个,即可初诊为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妊娠母猪后期发生流产,新生仔猪死亡率高,而其他猪临床表现温和,以及剖检呈现间质性肺炎变化。临床中PRRS典型病例较少,且多为混合感染,所以要确诊该病,需依赖于实验室诊断。

1.2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繁殖障碍、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猪是PRV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在猪场,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证据表明,空气传播是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另外,乳汁和精液也是可能的传播方式,尿液和粪便一般不含病毒。

怀孕母猪感染该病后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或死胎,其中以死胎为主。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可发病,而且该病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春初多发。早期流产发生在配种后40~60d之间,流产的胎儿像拳头样大小,有的稍大,全身发绀,包裹在胎衣里。剖检死胎可见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肝脏略有肿胀,少部分偶见零星出血点,脾脏肿胀,表面有出血点,心肌也偶见零星出血点。

流产过程多发生在白天,流产前,有的猪群出现一周左右的减食或2~3d的食欲废绝过程。猪伪狂犬病另一发病特点为种猪不育症,近几年发现个别猪场春季暴发猪伪狂犬病,出现死胎或断奶仔猪感染PRV后,紧接着下半年母猪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反复配种而屡配不孕。此外,公猪感染PRV后,表现出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近年来猪场伪狂犬gE阳性率持续攀高,许多伪狂犬阴性场gE抗体突然转阳,关于伪狂犬病变异毒株的报道越来越多。与传统的经典毒株相比,变异毒株的毒力明显增强,由此造成的母猪流产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近期实验室接到了许多妊娠母猪流产的病例,通过对流产胎儿采取病料进行病原学检测,伪狂犬gE野毒全为阳性,猪伪狂犬病已成为影响猪场正常生产的最大的隐患之一。

根据PR的临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1.3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PP)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猪细小病毒(PPV)引起的一种猪繁殖障碍病,该病主要表现为胚胎和胎儿的感染和死亡,特别是初产母猪发生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但母猪本身无明显的症状。

各种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均易感。传染源主要来自感染细小病毒的母猪和带毒的公猪,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病毒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感染种公猪也是该病最危险的传染源,可在公猪的精液、精索、附睾、性腺中分离到病毒,种公猪通过配种传染给易感母猪,并使该病传播扩散。

母猪感染此病时常与木乃伊胎、窝仔数减少、难产和重复配种等临床表现有关。怀孕早期10~30d感染,胚胎死亡,迅速被母体吸收,再度发情;在怀孕30~50d感染,主要产木乃伊胎;在怀孕50~60d感染,主要产死胎;在怀孕70d感染,主要表现流产;在怀孕70d以后感染,多能正常生产,但所产仔猪带毒。本病还可引起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新生仔猪死亡和产弱仔现象。该病病变主要在胎儿,可见感染胎儿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4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脑炎(JE),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以母猪流产、死胎和公猪睾丸炎为特征。

乙型脑炎是自然疫源性疫病,许多动物感染后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猪的感染最为普遍。本病主要通过蚊的叮咬进行传播,病毒能在蚊体内繁殖,并可越冬,经卵传递,成为次年感染动物的来源。由于乙型脑炎经蚊虫传播,因而该病的流行与蚊虫的孳生及活动有密切关系,有明显的季节性,80%的病例发生在每年的7、8、9三个月;猪的发病年龄与性成熟有关,大多在6月龄左右发病,其特点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20%~30%),死亡率低;新疫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以后逐年减轻,最后多呈无症状的带毒猪。

猪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的主要表现为:

1)感染后(3~5d)即出现病毒血症,不表现症状,成为危险的传染源;

2)妊娠母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持续几天,食欲减少,病毒血症随血液经胎盘侵害胎儿;

3)发病后发生突发性流产、早产,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胎儿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样,腹水增多;同胎的胎儿大小差异很大,木乃伊胎儿从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

4)流产后母猪迅速恢复正常并不影响下胎繁殖;

5)个别患病公猪一侧睾丸肿胀,极个别两侧肿胀。睾丸硬化者,睾丸体积缩小,与阴囊粘连,实质结缔组织化。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可取胎儿组织进行荧光抗体检测。

1.5其他病毒病

1)非典型猪瘟:该类型猪瘟多见于生产母猪,感染母猪本身不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以穿过母猪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流产胎儿水肿、腹水,头肢畸形,点状出血,肺和小脑发育不全,肝坏死;或引发母猪产后无乳,仔猪出生后不久便死亡。这种带毒母猪有时也正常产仔,但所生仔猪在育肥期往往发病死于猪瘟,因为这种仔猪免疫力很差;

2)圆环病毒病:怀孕母猪感染圆环病毒后,也可引起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或仔猪先天性震颤。近年来,部分死胎或木乃伊胎病料检出圆环病毒,因此不可忽略该病对母猪造成的影响。

2综合防控措施

2.1加强猪场的消毒工作

做好出入车辆的控制与消毒。传播疾病最大的风险为外来运猪车,有条件的猪场可在场外设立生猪中转站,外来运猪车只能到中转站;做好人员的控制与消毒,外出回场人员需隔离消毒5d,才能进入生产区;做好进场物资的消毒,可选用紫外线消毒或喷雾消毒;每周定期对生产区消毒2次,特别要对产房、产床进行严格消毒,减少环境中病原体数量。

2.2做好后备猪引种检疫和驯化

原则上坚持自繁自养。大多数情况下,补充后备猪之后,猪群繁殖障碍性疾病就会增加,即木乃伊胎、死胎、流产等现象增加。因此,要做好种猪引种的严格检疫和后备猪的驯化工作,可减少因补充后备猪带来的繁殖障碍性疾病风险。在引进种猪时应认真了解种猪的免疫程序,严禁到疫区引种。引进种猪后应在隔离舍进行隔离观察,并进行相关的监测,结果阴性、临床观察无症状出现,接种有关疫苗产生免疫后,才可混群饲养。若发现可疑病猪应及时送检。

2.3做好猪场生物安全

1)谢绝外来人员参观,进出人员严格消毒;

2)定期灭鼠、灭蚊蝇,消除蚊蝇滋生的条件;

3)猪场内禁止养猫、狗、禽类,防止鸟类和野猫进入猪舍;

4)严格做好病死猪、胎衣等的无害化处理,病死猪要进行焚烧或深埋。

2.4加强饲养管理

1)减少各类应激。降低疫苗注射引起的应激,在注射疫苗前后3d投喂抗应激药,选择在早上天气凉爽时注射疫苗;

2)合理的密度:后备母猪饲养密度过大将会出现乏情问题,应根据栏舍大小,确定合理的饲养头数;

3)多补充青饲料:种猪每天饲喂青饲料0.5kg,补充天然的维生素、氨基酸和纤维等,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和肠道健康;

4)适当的公猪诱情:公猪诱情可促进母猪发情,诱情公猪的选择很重要,应选择性欲好、气味浓、口角泡沫多、善于交流的公猪;

5)适当运动:将后备母猪和发情不好的母猪适当放至运动场运动,对促进发情也有一定的作用;

6)控制好膘情。后备母猪配种时的背膘厚应达16~18mm,母猪分娩时背膘厚应控制在17~20mm。

2.5制定科学的淘汰机制

对繁殖力和生产力低下的高龄母猪及时淘汰;对患有难以确诊和治愈的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母猪,为避免加剧损失,应及时淘汰;对检出按国家规定需要进行扑杀的患病母猪必须坚决淘汰。

2.6做好母猪的药物保健

1)母猪产前产后5d:阿莫西林一日剂量按体重20~40mg/kg拌料或饮水1次口服,防治乳腺炎、子宫内膜炎、产后热,若母猪产后发热较严重可注射头孢噻呋;

2)母猪断奶前后5d:阿莫西林一日剂量按体重20~40mg/kg拌料或饮水1次口服,或0.2%土霉素拌料,防治乳腺炎、子宫内膜炎及断奶应激反应。

2.7做好种猪群的免疫

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是预防和控制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根据当地疾病的流行种类和流行特点、猪场的实际情况、猪群平均抗体水平、疫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的长短,制定合理的防疫计划,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程序化免疫接种。尤其做好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猪瘟等疾病的预防免疫工作。此外,要定期进行相关抗体检测,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母源抗体水平。

3结语

近几年,我国猪场繁殖障碍性疾病问题日益严重,对养猪业尤其是规模化猪场造成了极大威胁,严重制约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根据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凡是规模化猪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繁殖障碍疾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是目前国内许多猪场的常见猪繁殖障碍病毒病,且一旦出现混合感染将影响这几种疾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而出现所谓的持续感染,对疾病的控制和消灭都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由于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共性特征多,个性特征不明显,加之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严重,从而增加了临床判断的难度,每年给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及各地兽医防检部门对该类病症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因此,只有掌握本地区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原因,综合分析,才能有效地对本地区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进行有效地预防、控制,从而为猪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猪业科学

本文选自《猪业科学》年第8期“猪群保健”栏目:P-(版权归《猪业科学》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更多内容可见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ikv.com//mjccby/110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