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肢动脉炎专科治疗医院 >> 上肢动脉炎治疗 >> 妇科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及处理
近年来,PICC医院里使用比较普遍的静脉通路。但PICC会带来并发症,静脉血栓就是最常见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什么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指在导管置入体内后,由于穿刺或导管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和患者的自身状态等原因,使导管所在的血管和导管壁形成血栓凝块的过程。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形成除了会导致:非计划拔管、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以外,其长期并发症还可导致血栓的再次发生、肺栓塞以及栓塞后综合征,其中肺栓塞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临床表现
?浅层-血栓性静脉炎:索条状、红肿、疼痛;
?深层-深静脉血栓形成:轻者无症状;重者患肢(颈、面)浅静脉弩张、肿胀;
诊断
?超声检查为首选,浅表血栓敏感性%;
?当血栓累及无名静脉或上腔静脉时,可通过CT诊断;
血栓转归
年美国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指出最大多数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是没有临床症状的,且不会产生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血栓可以吸收、自溶、血管再通;血栓也会持续发展;如果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晕厥、猝死),可危及生命。
置入PICC导管为什么会发生静脉血栓?
1
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
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发病机制有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瘀滞这三大要素。
2
PICC导管的致栓因素
1)操作损伤:置管过程超过1小时,继发血栓的可能性增加;
2)导管深度异常、导管位置异常:年美国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指出确保所有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三分之一处或上腔静脉于右心房的交界处,因为如果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上部,引发DVT的几率升高;如果发现导管深度或位置异常,调整PICC导管令尖端位于适当的位置,并不会增加DVT的发生率;
3)输入药物损伤静脉内膜:研究表明渗透压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PH值低于4.1或高于9,即会损伤静脉内膜;
4)穿刺位置:不同穿刺部位的血栓发生率左上肢是右上肢的3.5倍;
5)导管占位效应:导管越粗,导管在血管内占位越大,年美国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指出在PICC置入前,用超声波测量静脉直径,选择导管静脉比率小于等于45%的导管,发生血栓的概率较低;
6)长期留置异物效应:导管对于身体而言始终是一个异物,留置时间越长,发生血栓的概率越高。
3
置管后预防血栓:
1)早期活动插管肢端,正常进行日常活动、温和运动以及大量饮水等。
2)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恶性肿瘤、大手术后、创伤、骨折、长期卧床、高龄、长期使用激素、骨髓增值性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遵医嘱预防性用药如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等。
出现血栓该怎么办呢?
1、确定血栓的位置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即可诊断发生血栓的位置,这种方法无创、无辐射。如果遇到被锁骨或肋骨遮挡的静脉,也可通过血管造影、CT或MRI诊断。
2、确定血栓的治疗方案
浅静脉:湿敷(40%-50%硫酸镁)、理疗、喜疗妥外涂。
深静脉:制动、抬高患肢,溶栓,遵医嘱使用抗凝药。
3、确定导管的去留
决定前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患者是否还需要这根导管?第二这根导管能否被替代?
1)如果不需要且可以替代:那就拔除PICC导管,拔除时机中国专家共识认为抗凝两周后评估血栓是否溶解,确保安全后再拔除;
2)如果需要且不能被替代:那么要判断PICC导管是否还能使用?如果血栓在比较深的位置,容易造成血栓脱落,形成栓塞,影响使用时禁止使用;如果不影响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继续使用。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李俊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