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肢动脉炎专科治疗医院 >> 上肢动脉炎饮食 >>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1例分析
病例背景:
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真假两腔分离状态。Stanford分型将主动脉夹层分为A、B两型,凡是夹层累及升主动脉者为StanfordA型,夹层仅累及胸降主动脉及其远端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为5~10/百万,高峰年龄是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65%~70%在急性期死于心脏压塞、心律失常等,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必要。
术中及术后出血是手术医生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研究证实,大量出血及术后输血是主动脉夹层术后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因此,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对于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与讨论:
我国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率逐年增加。与国外主动脉夹层登记研究资料相比,中国主动脉夹层患者呈现出如下特点:发病年龄更年轻,男性患者比例更多,高血压,胸痛症状发生率较低,背部疼痛症状更突出,治疗策略及各地区治疗水平差异更大。针对主动脉夹层相应术式的成熟及不断改进,在临床上已经挽救了许多患者。但由于深低温、停循环下的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体外转流、深低温停循环、大量肝素等的破坏,加之人工血管吻合口、主动脉根部和后壁易出血、渗血,围术期血液成分和凝血功能破坏严重而需输入大量异体血液等,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加重出血倾向。因此,术中及术后出血是手术医生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主动脉夹层一旦形成,血液系统与非内皮化表面接触可诱发广泛的凝血反应,凝血酶大量形成,导致明显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损失即消耗性凝血病。主动脉中膜撕裂继发的急性系统性炎症反应过程中,血小板作为关键介质被大量激活,不仅丧失了其正常的止血功能,还可作为炎症介质进一步激发炎症级联反应。临床研究证实,大量出血及术后输血是主动脉夹层术后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及时补充红细胞和其他血制品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和恢复凝血功能以控制出血。但是大量证据显示,异体输血多种同样增加术后严重不良反应,这些并发症可明显增加医疗费用和患者死亡率。因此,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对于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功能和数量异常,临床上采取了众多有意义的探索,如术前使用自体血小板分离,应用升血小板药物等。rhTPO是高特异性的血小板刺激因子,它是刺激巨核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内源性细胞因子,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对巨核细胞生成的各阶段具有刺激作用,包括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多倍体巨核细胞的发育成熟,特异性升高血小板数目。在临床过程中,对于术后血小板低于50×10^9/L,采用rhTPO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引流,减少术后血小板、血浆、冷沉淀输入量。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术后早期肺功能不全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促进胸骨伤口渗血,加速刀口愈合。荟萃名家,聚焦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