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880973.html

颅内动脉瘤常被称为人体脑内的“不定时炸弹”。它是发生在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有可能终身不“爆”,但一旦“爆炸”,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

张阿婆突发头痛,昏迷……

11月29日晚22:30分,当救护车将86岁的张阿婆送到海军医院急诊时,生命之弦已是极其脆弱。急诊神经外科陈荣彬博士接诊后,立即为患者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医护人员迅速汇集并展开施救。很快头颅CT提示: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时间就是生命。神经外科主任侯立军教授听取汇报后指示,尽最大努力缩短检查、检验时间。导管室吴燕燕护士长迅速安排值班钟晨技师及田伟玲护士到位,为张阿婆实施了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结果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大量脑出血已蔓延至患者的生命中枢——脑干,而脑干掌握着人体的呼吸、心跳等重要生理功能。一旦脑干受到影响,各种致命险情就会接踵而来:病人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如何安全“拆弹”

病情危急,救治难度大、手术风险高,而对于86岁的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治疗,无论是采用常规开颅手术还是介入栓塞手术,都被视为“禁区”。经过充分的医患沟通后,家属积极要求微创介入手术,神经外科治疗团队进行了手术前讨论,并制订了详细的手术计划。

然而,由于张阿婆长期高血压,血管异常扭曲,不仅主动脉弓呈"Z"字形,且最困难的是动脉瘤的“脖子”和载瘤动脉之间呈锐角,治疗用的“微导管”很难到位,这为微创介入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动脉瘤瘤体的两侧和后方都是供应正常脑组织的动脉,要求介入治疗用的“弹簧圈”只能放在几毫米的瘤囊内,不能有丝毫偏差,如果凸出到正常的动脉,那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病人正常脑组织就会出现缺血。

为了安全有效的实现介入治疗,治疗团队首先对病人脑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精确测量瘤体的大小以及瘤体和载瘤动脉之间的角度,并在体外将微导管进行个体化塑形,这样微导管进入脑血管后就能和病人血管高度匹配,不会“越位”。

凌晨1:00时,在麻醉科宁慧杰副教授、魏翔医师的保驾护航下,神经外科梅其勇副教授以娴熟的技术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动脉瘤栓塞术,在造影证实动脉瘤成功栓塞并且载瘤动脉及邻近动脉保留完整后,梅其勇副教授和蒋英博士又趁热打铁,为张阿婆做了脑室外引流手术,用微创的方法将脑内的积血引流出来。经过3小时的连夜奋战手术成功。当张阿婆被送出手术室时,忙碌了大半夜的医师们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朝阳。

术后,神经外科对张阿婆进行降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抗肺部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并充分考虑张阿婆的自身情况,采取多项措施为她的生命“保驾护航”。在全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张阿婆的身体很快好转,且无任何后遗症,目前已出院,将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ikv.com//mjccby/122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