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肢动脉炎专科治疗医院 >> 上肢动脉炎症状 >> 中医外科学肆陆
周围血管疾病是指发生于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可分为动脉病和静脉病。动脉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栓塞、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瘤等,另外还包括肢端动脉舒缩功能紊乱疾病,如雷诺病(症)、红斑性肢痛症等;静脉病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等。
中医学称周围血管为“筋脉”“脉管”,故将周围血管疾病统称为“脉管病”。
1.疼痛 肢体疼痛是周围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间歇性疼痛、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其主要原因有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障碍、血液循环异常等。
(1)间歇性疼痛 主要有运动性疼痛,是指伴随运动所出现的不适症状,包括供血不足部位所出现的怠倦、钝痛、紧张或压迫感、痉挛性疼痛或锐痛。发生于下肢的运动性疼痛又称为间歇性跛行,表现为病人在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的某个部位出现酸胀感及痉挛感,迫使病人停步,休息1~5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次行走又出现同样的症状。一般来讲,持续行走的距离越短,病情越严重。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距离称为跛行距离;从出现疼痛后休息到疼痛缓解的时间称为缓解时间。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动脉闭塞性疾病常见的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和大动脉炎性狭窄等,应该指出的是,静脉性疾病和有些非动脉闭塞病变,如髂-股静脉闭塞、髋或膝关节炎等,也可发生间歇性跛行。因此,对有间歇性跛行者,必须检查有无动脉供血不足和静脉性疾病的其他征象。
(2)持续性疼痛 (静息痛) 是指肢体在静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持续存在,尤以夜间为甚。静息痛可以突然发生,如急性动脉栓塞,也可逐步发展而来,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等。持续性疼痛的发生常提示病变及缺血的程度均已加重,已接近失代偿的程度。
动脉急性或慢性闭塞都可以因为供血障碍引起缺血性神经炎而使肢体持续性疼痛。疼痛表现为持续性钝痛伴有间歇性剧烈刺痛,可向肢体远端放射,并有麻木、厥冷或烧灼、蚁行、针刺等感觉异常。症状多夜晚加重,病人常抱膝而坐借以缓解疼痛。当肢体因缺血引起营养障碍性溃疡或坏疽时,也常伴有局部持续性剧烈的疼痛。营养障碍性静息痛的特点为:疼痛剧烈、持续,有时也有短暂的间歇期,数分钟后再发,影响睡眠,肢体下垂时可略减轻疼痛。
静脉性静息痛的疼痛程度较动脉性为轻,常伴有静脉回流障碍的其他表现。并可因平卧休息或抬高患肢而缓解。
2.皮肤温度异常 肤温变化主要取决于肢体的血流量。动脉闭塞性病变多为肢端寒冷,闭塞程度越重,距离闭塞平面越远,寒冷愈明显。静脉病变多为下肢潮热感,下垂时更明显。监测患肢皮温时,患者需处于25℃左右的温度环境中,15~30分钟后再进行测定。
3.皮肤颜色异常 供血不足或血管舒缩失常而致的皮色改变包括苍白、紫绀和潮红等。静脉淤血时,渗出于血管外的红细胞崩解可造成色素沉着。某些血管疾病以皮肤颜色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如雷诺病,由于指(趾)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阵发性收缩和扩张而产生指(趾)阵发性发白、发紫和发红。检查患肢皮色时,应尽可能利用天然光线,在室温为25℃左右的环境中进行观察。
4.感觉异常 周围血管疾病所发生的感觉异常除疼痛外,还有潮热和寒冷、怠倦感、麻木、针刺或蚁行感等。
5.结构异常 主要包括皮肤及其附件营养障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浅静脉曲张等。肢体增粗或萎缩、肢体肿胀多发生于下肢,静脉瘀滞性肿胀一般为凹陷性水肿,按之较软,愈向远侧愈明显,多伴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足靴区”溃疡等,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等。
肢体或趾(指)变细、瘦小、萎缩均是由于局部动脉血液供应不足,长期缺乏必要的营养,加之由于疾病造成机体疼痛等限制患肢活动等因素所造成。萎缩是慢性动脉功能不全的重要体征。肢体主要动脉搏动的改变,是诊断周围动脉疾病的重要体征。
6.溃疡和坏疽 缺血性溃疡是动脉病变引起,由于动脉闭塞病变影响皮肤血液循环,以致组织缺氧而形成溃疡。郁积性溃疡多由静脉病变引起,常见于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局部郁积性缺氧,从而并发溃疡。
肢体出现坏疽病灶,提示血液循环供应局部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以致发生不可逆变化。如无继发感染,坏疽区因液体蒸发和吸收,可形成“干性坏疽”;如并发感染则形成“湿性坏疽”,坏死组织受细菌作用而崩解、化脓,有恶臭。
周围血管疾病的检查是获取临床信息的重要手段,临证时应重点检查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肢体营养状况、有无肢体的肿胀增粗或萎缩、有无肿块、有无溃疡或坏疽等。周围血管疾病的检查包括两大类,即临床检查和辅助检查。
1.临床检查 临床检查包括常见的理学检查(如皮肤温度、营养状态、血管搏动等)和血管功能试验。
影响皮肤温度的因素很多,如室温、情绪、运动、饥饿、饱食、吸烟或药物等,若对称部位的皮肤或同一侧肢体局部皮温存在明显差异,则有临床意义。测定皮温时应对比同一平面两侧肢体的温度差别,当某部皮温较对侧及同侧其他部分明显降低时(相差大于2℃),则提示该部动脉血流减少,可见于动脉栓塞、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若某部皮温较对侧或同侧其他部位明显升高,则提示该部动脉或静脉血流量增加,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红斑性肢痛症、动静脉瘘等。测定皮温的方法有扪诊法、半导体或数字皮温计、红外线热像仪等。
营养状况的检查应重点观察肢体皮肤及附件、肌肉有无营养障碍性改变,如皮肤松弛、变薄、脱屑;汗毛稀疏、变细、停止生长或脱落;趾(指)甲生长缓慢、变脆、增厚,出现甲嵴、嵌甲;以及肌肉萎缩等表现。
动脉搏动和血管杂音的听诊检查是检查动脉性疾病的重要步骤,受检动脉为桡动脉、尺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检查时应注意感测动脉搏动的强度、动脉的性质(如硬度、有无弯曲、结节、震颤)、血管杂音的部位及强度等。
常用的血管功能试验有:
(1)皮肤指压试验 用手指压迫指(趾)端或甲床,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了解肢端动脉血液供应情况。正常人指(趾)端饱满,皮肤呈粉红色。压迫时局部呈苍白色,松开后毛细血管可在1~2秒内充盈,迅速恢复为粉红色。如充盈缓慢,延长至4~5秒后恢复原来的皮色,或皮色苍白或紫绀,表示肢端动脉血液供应不足。
(2)肢体位置试验 如动脉搏动无明显减弱或消失,则可借助此实验帮助了解肢体动脉血液供应情况。病人仰卧床上,显露双足达踝以上或膝部,观察足部皮肤颜色。随即使病人两下肢直伸抬高,髋关节屈曲70°~80°,保持该位置约60秒钟后进行观察。检查上肢时,坐位或立位,两上肢伸直高举过头部。血液循环正常时,足趾、足底或手掌保持淡红色或稍发白。当动脉血液供应障碍时,可呈苍白或蜡白色。如肢体抬高后皮肤颜色改变不明显,可使病人抬高的两足反复屈伸30秒钟或两手快速握松5~6次后再观察。抬高后肢体苍白的程度与动脉血供减少的程度成正比,苍白的范围随动脉病变的位置而异。最后,病人坐起,两小腿和足下垂床沿或两上肢下垂于身旁,再观察皮肤颜色的改变。正常人在10秒钟内可恢复正常。动脉血循环有障碍者恢复时间可延迟到45~60秒或更长,且颜色不均,呈斑块状。下垂位后正常人的足部浅表静脉应在15秒钟内充盈,如时间延长,也提示动脉血液供应不足。若肢体伴有浅静脉曲张,下垂试验则无价值。
(3)运动试验 间歇性跛行是慢性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征性症状,间歇性跛行距离和时间与缺血的程度相关,临床上常以此作为反映病情程度和疗效的指标。测定方法为病人以一定速度(每分钟60~80步)行走,直到出现症状,该段时间为跛行时间,所行距离为跛行距离。
(4)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Trenddenburg试验) 用来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病人平卧,高举下肢,使浅静脉血向心回流,在大腿根部、卵圆窝平面远方扎止血带,其紧张度以足以压迫大隐静脉,但不致影响动脉血流和深静脉回流为标准。让病人站立,10秒钟内释放止血带,如浅静脉超过30秒钟而逐渐充盈者,属正常情况;如血柱自上而下立即充盈大隐静脉及分支,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如病人站立,保持止血带压迫情况下,在其远端某一部位迅速出现扩张静脉,提示血液通过小隐静脉或功能不全的交通支反流至浅静脉。
(5)深静脉通畅试验 (Perthes试验) 病人站立,在大腿上1/3扎止血带以压迫大隐静脉,交替屈伸膝关节10余次。如深静脉通畅,交通支瓣膜功能健全,小腿肌肉泵的作用将使血液流入深静脉而浅静脉瘪陷,下肢也无发胀感觉。如深静脉通畅而大隐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浅静脉血液在运动时也能流入深静脉,一旦运动停止,浅静脉立即充盈血液。如深静脉不通,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则在运动时浅静脉将愈扩张,小腿有胀痛感。
(6)直腿伸踝试验 (Homan′s征)和压迫腓肠肌试验 (Neuhof征) 二者均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体征。Homans征检查方法为:病人仰卧,膝关节伸直,小腿略抬高。检查者手持足部用力使膝关节背屈,牵拉腓肠肌。如小腿后部明显疼痛,属阳性反应,这是腓肠肌受牵拉后压迫深部已有血栓及炎症的静脉所致,常伴有腓肠肌饱满和紧张感。Neuhof征检查方法为:病人仰卧屈膝,足跟平置检查台上,检查者用手指按触腓肠肌深部组织。如有增厚、浸润感和疼痛,即属阳性。
(7)冷水试验和握拳试验 本试验可诱发雷诺病患者出现苍白-紫绀-潮红的皮色改变。冷水试验方法为:将手指或足趾放入4℃左右的冷水中1分钟,然后观察皮色有无上述改变。握拳试验方法为:两手紧握1分钟后,弯曲状态下放开,观察有无皮色改变。
2.辅助检查 周围血管疾病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理化检查、无损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1)理化检查 常用的理化检查有血液流变、血脂、血凝等。
①血液流变检查 检测指标有血细胞比容(HCT)、全血黏度(BV)、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G)、血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间等,这些指标可表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往往伴有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多表现为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等不同程度升高。在血栓形成疾病中,除上述指标升高外,还可以表现为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等。
②血凝检测 检测指标有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黏附时间(PAdT)、血小板聚集时间(PAgT)、凝血时间(C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定量测定、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测定等。还有一些特殊指标,如各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原性测定、纤溶系统指标等。血凝检测能够提示机体的凝血状态,血栓性疾病者往往表现为凝血功能亢进,而出血性疾病者则多表现为凝血功能减弱。血凝指标的检测除了对于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之外,在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还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③血脂监测 检测指标有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等。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数存在血脂的异常。而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于血脂的控制也越来越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ikv.com//mjccby/1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