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肢动脉炎专科治疗医院 >> 上肢动脉炎症状 >> 尖锋档案ACS患者PCI术中右冠穿孔
冠状动脉穿孔的分类和预后?发生穿孔后的处理方法有哪些?针对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如何选择合理的抗血小板药物?
病例提供者:李腾飞首都医科医院
患者,男,67岁。主诉:阵发性胸痛3天,加重7小时。
现病史此次入院前3天,患者静息状态下出现胸痛,位于胸骨后,范围巴掌大,无肩背部及上肢放射痛,无心悸、出汗、黑朦,无恶心、呕吐,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10分钟后缓解,起初未予重视。
此次入院前7小时,患者夜间睡眠时再次突发胸闷痛,部位及性质同前,持续3小时不能缓解。我院急诊就诊,辅助检查显示CK-MB:23.2ng/ml,cTnI:0.86ng/ml,NT-proBNP:ng/L,心电图显示:I、avL、V4-V6导联ST段压低0.05mv-0.1mv,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mg嚼服,患者胸痛逐步缓解。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17年,2型糖尿病病史13年,高脂血症病史5年。有吸烟史20年,平均20支/日,否认酗酒史。
体格检查T:36.8℃,P:81次/分,R:18次/分,BP:/88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1次/分,律齐,心音力可,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平软,无压痛,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CK:.7U/L,CK-MB:20.6U/L,cTnI:1.75ng/ml。心彩超: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二尖瓣少量返流,EF:65%。
心电图
诊断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KillipI级;2、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3、2型糖尿病;4、高脂血症。
治疗经过根据患者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等结果判断,急性非ST段抬型高心肌梗死诊断明确。虽然患者胸痛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但是症状已经缓解,且无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无缺血造成的肺水肿,无新出现的二尖瓣返流,听诊未及S3心音,并且症状发作时心电图多个导联ST压低≤1mm,心肌酶谱仅轻度升高,危险分层属于中危组,故先予以规范化药物治疗,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药物治疗方案: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氯吡格雷75mgqd,低分子肝素IUq12h,阿托伐他汀20mgqn,酒石酸美托洛尔6.25mgbid,缬沙坦80mgqd,苯磺酸氨氯地平5mgqd,并予以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控制血糖。
保守治疗7天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左回旋支及右冠均有严重狭窄病变,但考虑右冠状动脉中段病变狭窄重,位置关键,故先行处理右冠病变。
制定的手术策略如下:1、术中如出现缓慢性心率失常,予以临时起搏器治疗;2、左室后支(PLA)远段病变行PTCA治疗以改善远端血流;3、尝试正向开通后降支(PDA)-CTO病变,视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4、右冠状动脉(RCA)近中段病变拟双支架串联植入。
实际PCI术治疗过程
JR4/6F指引导管置于RCA开口,BMW导丝送至PLA远端,2.0×15mmEmerge球囊扩张RCA病变全程,患者心率<40次/分,植入临时起搏器维持心率。
在Finecross微导管支撑下,经反复尝试,SIONblack导丝成功通过PDA闭塞段送至PDA远端,先后予1.25×10mmSprinter及2.0×15mmEmerge球囊球囊扩张PDA病变全程,PDA远端血流改善,串联植入3.5×18mmFirehawkDES及3.5×23mmFirehawkDES覆盖RCA近中段病变。
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远端III型穿孔,首先予2.0×15mmEmerge球囊封堵30分钟,封堵未成功,此后将Finecross微导管导至冠脉破口处,予负压吸引封堵破口20分钟仍未成功,最终通过Finecross微导管将明胶海绵缓慢注入破口处,造影显示破口远端强化区域固定无扩散,未见造影剂渗漏,提示破口处被成功封堵。继续观察30分钟,患者无不适症状,复查床边超声心动图,未见心包积液,遂结束手术。
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多次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心包积液。
主要PCI图临床思辨NSTEMI危险分层及治疗策略选择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情况复杂,部分患者临床表现较轻,预后接近稳定型心绞痛;而部分患者危险程度高,预后差,短期内可能出现心肌梗死并发症、再梗死、甚至死亡。因此,危险分层在NSTEMI患者的临床评估以及治疗策略制定过程中至关重要。
ACS患者近期死亡或心肌梗死风险的分层可参照《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中的相关内容:1、针对高危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策略优于早期保守策略;2、针对中低危患者,可考虑早期介入,也可行规范化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常规负荷实验检查,并行冠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穿孔分类及预后
冠状动脉穿孔是冠脉介入治疗中少见但异常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造影剂经冠状动脉撕裂处泄露至血管外,根据造影显示结果的不同分为3类:
I型:较常见,限于动脉外膜下,可见局部溃疡状或蘑菇状突出状造影剂显影或滞留。本型预后尚可,有迟发心脏填塞可能,需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心包情况。
II型:心肌内或心包内局限性片状造影剂渗漏,此类穿孔在经过球囊封堵处理等处理后,心包填塞及死亡风险较低。
III型:造影剂经破孔呈喷射状持续外流,心包腔迅速显影。本型穿孔的临床征象最为凶险,易进展迅速并出现心包填塞,常需急诊外科手术处理。
冠状动脉穿孔处理方法
1)球囊封堵:持续低压力球囊扩张是冠脉穿孔处理的首选方法。将球囊(球囊/血管比=0.9-1.0)送至穿孔部位的近端,以2atm-6atm压力间断10min-15min充盈球囊,如未完全封闭破口,可再次以低压持续扩张15min-45min,封堵前需判断远端血管管径及供血范围,长时间封堵可能造成破裂血管远端供血严重缺血,此时最好应用灌注球囊以防止时间过长导致远端血流灌注不足。
此外需注意慢性闭塞病变,存在侧支供血患者,病变近端封堵不能完全封闭破口处供血。例如本病例中患者,PDA慢性闭塞病变,血管本身细小,管腔直径<2.5mm,造影显示可见左冠造影侧支供血。因此,球囊封堵虽然可以封堵近端血流,但未能阻断远端侧支供血,故此方法未能有效封堵破口处。
2)带膜支架植入:对于球囊封堵失败,且血管直径>2.5mm的患者,可选择应用带膜支架封堵破口,但由于带膜支架外径大而硬,通过性极差,在病人病情危急情况下操作,对术者是极大的考验。建议带膜支架植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至6个月,带膜支架的再狭窄率较高,故建议术后严格实行DAPT方案。
3)栓塞封堵:对于较细小的冠状动脉远端穿孔,可选用冠状动脉栓塞进行封堵治疗,目前临床常见封堵物主要有明胶海绵、凝血酶、弹簧圈、纤维蛋白胶、三丙烯微球、无水酒精、自身凝血块和皮下脂肪组织。
本例患者在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精确定位于PDA远端破口处,栓塞局部血管不会影响到大面积心肌缺血,并且明胶海绵可以吸收,无排异性,在透视下经微导管缓慢注射明胶海绵匀浆,注意微导管头端位置,如导管头端回弹可能引起更多面积缺血。
此外,本院曾有应用弹簧圈成功封堵左前降支破口经验,可将内腔2.4F以上的微导管头端送至冠脉远端破口处,用钢丝送弹簧圈之微导管外封堵破口。
4)外科手术治疗:对于I型、II型穿孔,常规方法一般能够止血,III型者若无带膜支架覆盖,破口难以愈合,易引起心包填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多需外科急诊手术缝补破口,同时可行旁路移植术。
用药小贴士糖尿病是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男性糖尿病患者颅内出血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8倍,女性为2.2倍。
既往研究显示,自发性颅内出血是糖尿病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进行抗栓治疗时需谨慎。
PLATO研究显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的总出血事件无显著差异。但是,替格瑞洛组的颅内出血率高于氯吡格雷组(26例vs14例,P=0.06),包括致死性颅内出血(11例vs1例,P=0.0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